上一页|1|
/1页

主题:新疆到底是有活儿没人干?还是有人没活儿干?

发表于2005-02-05
新疆到底是有活儿没人干?还是有人没活儿干?  
 
 编者按: 

    每年秋季,很多内地人拉家带口千里迢迢来到新疆,只是为了拾棉花挣钱,但新疆几乎每年都拾花乏人,今年依然。 

    有人困惑:新疆人为什么看着门前的钱不挣?难道新疆人在家门口拾棉花不挣钱?难道在新疆拾棉花只有坐几天火车才能挣到钱吗? 

    天山网上关于拾棉花的两篇报道,在网友中再次引出了一个问题:新疆到底是有人没活儿干,还是有活儿没人干? 

    从网友的评论来看,大家对这个问题分歧还挺大呢! 

    1.网友匿名(IP地址:222.81.16.* )新阳;拾花一天能挣五六十元,一个月能挣一千六百多元,你怎么不去挣?   

    说话不牙痛,请你不要把你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2.网友大漠·绿洲(IP地址:221.7.10.* )今年新疆拾花工短缺,是否与今年棉花丰收,产量大,需工量大有关;是否和棉花价格低,农工聘请拾花工的工资低有关。今年棉花收购价格低,棉农丰产未必丰收,如果丰收的棉花得不到及时采摘,棉农就会雪上加霜。这个问题需引起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以往各地组织本地农民帮助棉农拾花的做法,应大力提倡。这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解除了棉农的燃眉之急。 

    3.网友匿名(IP地址:218.84.113.* )新疆本地人太懒了,而且好面子。 

    4.网友甄琢(IP地址:220.171.62.* )这个问题问得好! 

    —— 优越条件养成了新疆人的“抻不展” 

    人家不比咱新疆人多胳膊多腿,又都是“铺盖卷儿加工具”的背井离乡,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可人家愣是靠拚搏吃饭“干本地人能干而不愿干的活儿,挣本地人不上眼的钱”发家致富了。有些做生意的人在新疆租住煤棚子吃苦挨累的闯世界,但用挣的大把票子在老家盖砖房、起高楼......但笔者除了最早在1960年的乌鲁木齐街头看到维吾尔族小巴郎做擦皮鞋的生意,没有看到当地汉族人干这个行当。在改革前除了看到故乡(吉木萨尔)一位邻居大婶(也是河南人)因为丈夫犯错误丢了饭碗,为了生活“撂地摊做小生意”之外,没见过多少新疆本地妇女在街头做买卖。除了听到新疆一些人受骗拿上卖家当的钱跑到内地搞传销,最后连回家路费都没有了的事情之外,只知道一些新疆维吾尔族同志在内地“卖烤羊肉”发了财之外,没有见闻多少“新疆人到内地把口里人的大把票子挣回来”的。(在开放初期,新疆一些单位也曾“拿上大笔资金到内地搞开发,结果赔得一塌糊涂,特别是钱财被骗,新疆人到内地追债的事情却常有耳闻。)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和局面呢?新疆本地人除了在清代随左宗棠来疆的山西、湖南商人之外,解放前落户新疆(尤其是小县城和乡村的当地汉族人)的本地人,由于新疆历史以来固有的封闭性,地广人稀的落后性,小农经济的自私和自满意识促成的惰性作怪,哪怕是再穷,也撂不下“架子”。无论干啥,都有“挑肥拣瘦”的习惯。 

    在“干与不干”、“挣与不挣”的问题上,笔者在1989年11月份去北戴河疗养期间和内地的疗友有过这样的对话:(当时内地一些人的“经济运作和意识”比起咱们新疆人浓厚多了,一些人在享受公费疗养的情况下,还得利用疗养的机会和条件想办法“发财致富”。那时笔者在秦皇岛街市上看到“职工推着自行车卖香烟挣钱”、“国营商场的商品可以讨价还价”、“小商贩可以在公共车停下后上车座卖卖”的现象感到不理解。因为当时新疆对国营单位和职工的管理还很“严格”。)临走时,有的内地疗友一边忙着收拾采购的大量准备回家做生意的小商品,一边对我说:“老弟!你咋不带点儿东西拿回去卖呢!你们那旮垯可缺这些海边的玩艺啊!钱赚了咬手吗?”,笔者还“振振有词”的对人家说:我们新疆的国营企事业单位职工不做生意!除了个别人的家属当个体户,他下班去给老婆帮帮忙以外,职工很少上街做买卖。但回来不久,新疆开放的形势就变化很快。还真的出现了让我在外地见到的“不可思议”的事情,事实证明,不是内地人“不安分”,而是咱“新疆白坎儿”没见识。新疆人花起钱来却有点大手大脚。在一位疗友“遭贼”衣服被窃后难以回家时,笔者在当时钱也不多的情况下带头拿出 一张“大团结”发动捐款,还被人家当作大方,可也有人捐了几角钱还感到心疼的。这都说明咱新疆人“不在乎小钱儿”的习惯。当然,也不在逼的没办法的时候去出大力挣小钱了。 

    另外需要提出的是:如今有些地方已经用“经济杠杆”把“体力劳动”、“义务劳动”冲击的够呛。冬天打扫冰雪时,有的单位自己的职工闲待着却花钱把责任区“承包”给打工者去完成。在植树时节,有的人在单位拿出相当可观的劳动津贴给补助费的情况下,都不愿参加这一年没几次的植树劳动。现在群众中淡漠、轻视体力劳动,忽视体力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恐怕不单纯是群众造成的。 

    (当然,拾花工紧缺的原因也许不仅仅是雇工方面“当地人不愿干”的问题。是否一些棉农有“当地人不好摆弄,外来民工好指使、好对付、好打发!”的意识作怪。再加上“把招工价格和生活待遇压得有点儿太苛刻”,东等西挑,错过了时机,现在棉花成熟到了燃眉之势才着急了。虽然“摘棉花”比起“揪红花”容易点,但也是个累人的苦活儿,劳务双方都要互相“协商的差不多”,尽量不要把对方当“傻子”!) 

    5.网友有份期待在雨中(IP地址:218.84.221.* )我是一名内地人,来到新疆后发觉有相当一部分新疆人的思想意识和内地人存在一定的差距。 

    就拿拾棉花来说,内地人不惧千里万里大批大批地来到新疆拾棉花,来回的车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他们还是乐乐呵呵地凭借辛勤的工作把大把大把的钞票往家里拿。 

    非常奇怪的是新疆本地人,到地里拾棉花的又有多少呢?真的不好意思去数,守着遍地是赚钱的机会却不去干,难道钱会从天上掉下? 

    特别是有一些下岗的所谓“城里人”和部分身体健康的“贫困群众”,整天无所事事,只想到每月去按时领取政府发给的百十块最低生活费或者下岗补贴资金,就是不想走到棉田里、果树园里去依靠自己的辛苦赚钱,真的令人感到很可悲。 

    6.网友匿名(IP地址:218.15.229.* )拾花太辛苦了,又是季节性的,农民跑几千里去拾花,实在也有点难。 

    7.网友匿名(IP地址:218.15.229.* )早日实现机械化才对。 

    8.网友匿名(IP地址:222.80.9.* ) 拾棉民工不愿意来新疆,关键是新疆生活消费水平太高,吃一个炒面都5元,不要说点菜了。一天拾棉收入都不够吃饭,谁愿意来?摘自新疆重点新闻网--天山网(http://www.tianshannet.com.cn)
上一页|1|
/1页